2 h) a" f% {0 e; a% B
作为行业顶流、金字塔塔尖的币安,最近面临市场 FUD 的声似乎愈演愈烈。X 平台标注为 MoonrockCapital CEO 的 Simon 宣称币安上币要收取代币总量 15%-20% 的比例作为上币条件,一石引起千重浪,市场讨论热度迅速上升,赞同和反对声兼而有之,情绪激烈者甚至认为币安可能是行业最大毒瘤,反对者则认为这不是币安的责任,是项目方的问题或者是行业自身的发展问题。
最终币安一姐社媒公开回应:如果没有通过币安筛选,无论多少钱和上币费都无法在币安 list,代币分配都是公开的,币安不可能收取这么高的代币分配比例。
且不论双方骂战背后到底谁的言论才是真相,或者真的只是一场商业竞争行为。至少从一姐的回应中,我们看到一姐用她自身的声誉在挽救币安的声誉,主动并及时的回应这类质疑,一姐在过去以及现在都以其坦诚、直接的态度赢得了社区的尊重。
然而,这类质疑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这也侧面凸显币安近些年在外有监管围剿、同行挤兑;内有社区质疑之下的发展困境,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潜藏在表面上的挑战,如同打败币安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币安。
我们假设一姐的回应是真实的,FUD 就是一场商业竞争的阴暗面,但可惜的是大众从不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否则也就不能称之为大众,从无数的历史中,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流言的击溃从不依靠大众的自我觉醒,靠的是无可辩驳的事实真相,而 KOL 的引导只是短暂的搅乱了视听,并不意味着质疑的消散,他甚至有可能是下一次更加剧烈 FUD 的原因。
当把 FUD 都归因于商业竞争的阴谋之时,这背后隐含的受害者心态无益于消除争议,或许真的有同行的推波助澜,但可能这不并不是全部,当平台自身具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时,没人会选择用这种吃力不讨好的手段去挑战一个行业老大,只有在你自身有瑕疵的时候,这种方法才具有效力。这是一个最浅显的商业逻辑。
面临 FUD,首先从自身找问题,而不是先怀疑竞争对手,这才是一个伟大公司应有的姿态。真正的敌人从来都是自身的傲慢,而不是其它。如果把 FUD 视为一种商业手段,那么其实反而忽略了真正潜藏的危机。
二、危机来自哪里:定价权及流动性的转移1、流动性决定定价权,但流动性之源是用户币安,至少在目前为止仍然是行业内最大的流动性中心,谁掌握流动性谁就掌握定价权,这是金融世界亘古不变的真理,然而从一个更长远的视角来看,短期内的定价权一般总是由机构 / 交易所决定,但是长期总是会归于用户。如果定价权被滥用,这种定价权的转移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定价权滥用的一个显著标志则是对筹码结构极度不均衡项目、声誉度极差项目的纵容。币安所上的项目中,低流通高市值的项目比比皆是,加之币安自身拿走不少比例的筹码。这就变成投资机构、项目方、交易所、做市商控制了绝大多数筹码,散户只能被动接盘。以近期的 Scroll 为例。
初始流通仅占总流通的 19%,此外还有 5.5% 用于币安挖矿,剩余的各类代币均包含了不同时间的解锁要求。一个简单的算术题,这么大且持续的抛压,谁来承接,假设项目方具有良好的声誉和自身的造血能力,抛压也会得到部分的反哺,进一步平滑整个价格曲线。事实情况是在空投及 TGE 后,数据几乎在短时间内拦腰斩断,更糟糕的是,这种基本面的崩溃几乎在上币安前可以 100% 预见
问题就来了:
1)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基本面肯定持续糟糕,且代币分配极其不合理,声誉极差、容易形成持续控盘和抛压的情况下,币安为什么选择了 listing?
2)币安的筛选机制的利益角度到底站在哪一方?
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至少可以显而易见的得出一个结论,至少从利益 / 用户感受的角度,币安给人的感觉是并没有和用户站在一起或者说至少没有大部分站在用户的利益角度。
如果真的站在用户利益角度,没有任何竞争对手可以抹黑币安,因为在币圈可持续的财富效应才是最大的真理。
一个更为显著的对比则体现了用户作为最终定价权的作用,那就是 Grass 项目,其融资额度仅为 Scroll 的 1/10 不到,前者目前总市值 10 亿美元 +,后者 5 亿美元 +。
即便在代币解锁的抛压上,Grass 的前期流通量也并没有比例很大,然而其公平且可持续的空投让项目赢得用户良好的口碑,最终反映在实质上,就是用户持续的买单,项目继续增加对用户的激励,进而继续反哺用户。
- _3 e7 X, o$ t+ T
* F+ {7 l/ T" S" V- O9 o" m7 y; O& J3 E1 N4 {2 @$ X' 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