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惠论坛

标题: 巴塞罗那俱乐部-甘伯杯 [打印本页]

作者: 天十狼    时间: 2016-1-5 17:02
标题: 巴塞罗那俱乐部-甘伯杯
本帖最后由 华十狼 于 2016-8-31 19:43 编辑
$ n3 f5 n) n. C- f7 f+ y  i8 N5 o6 N* O4 N: Z
[attach]1768986[/attach]

3 p: Q1 @' d; h2 E& K+ H# e名称:巴塞罗那俱乐部-甘伯杯! U- E; N& \: O, U# x! R3 H' U2 Q( x

* d" J  W1 A  J. k5 ^3 N

甘伯杯(Gamper Trophy)是由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主办的在赛季前进行的足球比赛。这项赛事是为了纪念巴萨的创始人甘伯(Joan Gamper)而设置的,是巴萨新赛季的传统主场揭幕战。
8 n: q( z( k' L2 {9 A

7 Z/ G/ G/ P: _7 D

甘伯杯的奖杯是由800克的银镶嵌在10公斤的大理石底架上,还有5微米的金装饰。
0 G1 l2 Y& m+ h

; m6 i* B' G7 D6 o/ Q0 I5 Q# W

中文名 甘伯杯
3 E2 l& v$ g, a* i' q; |; j

外文名 Gamper Trophy
9 f1 |# J2 S& |, \# u

主办单位 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 - h3 V0 D+ r- q, G( u! [5 Q) Z

纪念者 甘伯(Joan Gamper) 0 [6 P- b, p5 E# w( W4 G  O

赛事类别 足球赛6 L2 T" A' Z& j0 L5 z

创始时间 1966年
" O- y& b1 ]& e, t+ W0 U+ L% ?

! g- o4 G" \- e% ~

历史沿革
0 Z# q/ S0 B* a' e4 j


4 z4 j7 V+ ]4 T2 b4 _  E

最初的甘伯杯由四支球队参加,比赛包括两场半决赛,一场季军争夺战和一场决赛。, \9 n) Q/ D6 s: C# I! q. `/ ?# m: j


. |' s. M& B( _1 O7 e" i

在1966年举行第一届比赛时,其他三支参加的球队包括比利时的安德莱赫特(RSC Anderlecht)、法国的南特(FC Nantes)以及德国的科隆(FC Köln)。在决赛中巴萨以3:1击败科隆夺冠。不过科隆在之后的1978年和1981年两获冠军,并且在1979年再次获得亚军。他们也是除了东道主外唯一获得过两次冠军的球队。而在1967的第二届比赛中,邀请的队伍有西班牙的马德里竞技(Atlético Madrid)、德国的拜仁慕尼黑(Bayern Munich)以及阿根廷的博卡青年(Boca)。后两者也成为被邀请最多的球队,拜仁在1984年、1987年、2007年都在决赛中败北而博卡则成为第一支被邀请的南美球队,在1977年、1984年、2003年都参加了比赛。
, \  b2 w* y# }0 O! R5 n* g: m


0 I2 w1 P! f( A8 N( ]& j7 t

经常来参加比赛的队伍包括从意甲的AC米兰(AC Milan)、尤文图斯(Juventus)、桑普多利亚(Sampdoria)以及帕尔马(Parma FC)。德甲球队也经常被邀请。而除了博卡青年外,其他南美的客人包括巴西国际(SC Internacional),他们赢取了1982年的冠军并且在1989年和1991年都参加了比赛。其他显要南美球队有巴西的弗拉门戈(CR Flamengo)、博塔福格(Botafogo)、瓦斯科达迦马(CR Vasco de Gama)、桑托斯(Santos FC),阿根廷的河床(CA River Plate)、 查卡利塔青年(Chacarita Juniors),乌拉圭的佩纳罗尔(C.A. Peñarol)。7 y1 W; ]4 R9 x/ k9 }

# m* C+ ~5 Q* Y( u7 j2 ?5 L' P

西甲球队也经常被邀请,特内里费(CD Tenerife)、瓦伦西亚(Valencia CF)分别在1993年和1994年折桂。
# X' Y6 b1 W1 `  N: S

- q6 h  C9 A: V- a

由于赛季前各种比赛增多和比赛时间离开季日更近,从1997年开始甘伯杯被改成一轮制。
& ?5 z8 x- p3 g2 ~$ P& E* o- ]

6 X" Z) c2 o; c3 d& {, q6 [

第五十届甘伯杯将于欧洲中部时间2015年8月5日晚上10点于诺坎普球场举行,巴萨的对手将是罗马俱乐部,这将是巴萨新赛季的首场主场比赛。






欢迎光临 优惠论坛 (https://tcelu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