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 U! i. k- N) [ ]普通DB行为与DB罪的区别% M/ N7 g! }- P7 }9 a
" j' ~6 {( R' z" _+ ]3 S DB罪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聚众DB,开设DC或者以DB为业的行为。如何区分DB罪与DB行为的界限,公安部对此作出了4点解释:一,从主观方面看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它是构成DB罪的主观要件,而普通的DB行为是以休闲消遣为目的。二,从主体上看,普通的DB行为多是在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之间进行而DB罪则不受此范围的限制。三,看是否有组织者从中抽头获利。构成DB罪客观上以“聚众DB”、“开设DC”、“以DB为业”3种行为为限。“聚众DB”是指组织、召集、引诱多人进行DB,本人从中抽头获利的行为。“以DB为业”是指经常进行DB,以DB获取的钱财为其生活来源或者主要的经济来源。“开设DC”是指提供DB的场所及用具供他人进行DB,本人从中获利的行为。四,看彩头量的多少,彩头量要根据个人、地区经济状况及公众接受的水平而定。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要把赌头、赌棍、DC业主与一般参与的群众区别开来。对前者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后者尤其是亲属或者朋友之间带进行的带有DB性质的行为则不应该作为犯罪处理。 C, E) d b1 i
3 K* ? r. f4 e认定普通DB行为为犯罪应从如下几个方面来认定:普通DB行为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它不仅破坏了我国对DB的管制,也损害了社会的善良风俗,并具有造成他人财产损失的危险,并引发了极其严重的社会问题。普通DB行为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偶然的事实论输赢,从而决定财物得失。对于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从事的DB行为和以经济价值微小的财物为DB的行为不认为是犯罪。& ]7 S4 Q* N" h
5 k0 n/ z, h/ R+ a# `* d. j8 C& G
DB罪的犯罪构成 6 E/ C$ A w7 E1 e$ }4 L! x! r4 t, b/ q7 D" s' r' i
(一)客体要件; q. v; C4 b6 ]$ y$ D, |* Y! b
4 }+ Z, k4 x1 D; l i- P( Y" y9 ~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社会主义的社会风尚和私人财产权。DB不仅危害社会秩序,影响生产、工作和生活,而且往往是诱发其他犯罪的温床,对社会危害很大,应予以严厉打击。5 H/ u4 u7 O, d3 [$ @( w) w: c S' {
* L4 z) D) a( @0 u: \8 D9 D' O1 d1 t9 u
(二)客观方面要件1 u4 y) }1 M# q- R2 O
3 q& Y1 q4 S3 J# q1 A. A 1、客观方面的行为) X9 h2 _7 d. V
# @) v: Q$ ]5 x2 [5 ]2 U. e0 g' K) b (1)聚众DB 1 {% u' i+ O. K3 P6 u 4 A( N. V+ o& s* e0 e8 @; k1 z 所谓聚众DB是指组织、招引多人进行DB,本人从中抽头渔利。这种人俗称“赌头”,赌头本人不一定直接参加DB。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2005年5月12日发布的《关于办理DB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的第1条规定:“以营利为目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刑法第303条规定的,”聚众DB“:(一)组织3人以上DB,抽头渔利数额累计达到5000元以上的;(二)组织3人以上DB,财资数额累计达5万元以上的;(三)组织3人以上DB,参赌人数累计达到20人以上的;(四)组织中天策民共和国公民10人以上赴境外DB,从中收取回扣、介绍费的。”可以看出,该条前三项分别规定了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和参赌人数三项标准。行为人只要符合上述标准之一,即可认定属于聚众DB。需要注意的有以下几点:一是该三项标准规定的均是累计数量,凡是未经行政处罚或者刑事处罚,且在违法或者犯罪行为的追诉时效期限内的,均分别累计计算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以及被组织的参赌人数。二是既然刑法规定的是聚众DB,那么每次被组织参与DB的人数至少应在3人以上,否则不能称之为聚众。在此基础上,才分别累计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以及被组织的参赌人数。三是《解释》规定抽头渔利数额、赌资数额和被组织参赌人数的幅度问题。这就是说全国各地司法机关不分地区差别,应当统一适用该标准。该条最后一项标准针对的主要是一些旅行社、境外DC在境内设立的代理机构等并从中收取回扣和介绍费的。! e' _& O, Q$ |- n* _; X, F; s7 }